


5月7日,一艘名为“安吉24”的滚装船缓缓驶离南京港江盛汽车码头,508辆上汽汽车即将横跨太平洋,驶向墨西哥拉萨罗港。这不是一趟寻常的航行,而是南京港首条滚装外贸航线的正式首航。它意味着长江腹地的车企第一次能在“家门口”将整车直接驶上船,驶向海外。[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没有剪彩,没有仪式,这趟航线却实实在在地打开了中国厂商面向海外的又一扇门。
新航线来了,企业能得到什么?
表面上看,这是南京港的一次功能升级,但对中国厂商来说,这背后是一种新的可能。滚装船装的是整车,不拆不改,连轮胎都不用卸,节省的不只是装卸时间,而是出口的完整性与效率。
这条新航线将出口整车的时间压缩约20%,物流成本减少10%左右,是江苏中外运提供的数据。南京港也同步升级了通关效率,借助“提前申报+预约查验”的模式,单证处理时间缩短一半,车辆装船效率提升了40%。在港口越来越讲求效率的当下,这种速度红利,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放大器。
南京江盛汽车码头背靠滚装专用岸线418米,有3万吨级海轮泊位和1万吨级江轮泊位,全年全天候作业不受水位限制。简单说,不挑天、不挑水、不挑时间,这就是稳定。
这些新机会,谁最应该动手抓?
从目前的业务结构来看,汽车出口是最直接的受益方。以首航的上汽集团为例,他们通过与南京港、安吉物流、中外运等多个环节联动,在“五一”假期前就完成了11票报关单申报,实现“船到即装,装完即走”的零等待。这在传统港口至少要两到三天。
除了上汽,长安、北汽、南汽也已经在借力南京港出海。根据公开资料,南京港今年1-4月汽车滚装出口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120%,增长最猛的方向是墨西哥和俄罗斯。从出口路径来看,南京港开出的这条墨西哥航线为中国车企打开了一条直指美洲的快速通道。而一季度中国整车出口量排名前五的车企里,有四家已经将南京港作为重要装运点。
但除了汽车,机会并不止步于此。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南京润桥货运代理在南京港的基础上,做的是“公铁水海”一体的多式联运,把冷链、高危化学品等不适合传统港口处理的品类也整合进来,搭配一站式报关、清关服务,不只是汽车,连医疗设备、精密仪器出口也在尝试搭配使用。
还有像中远海运与南京港推出的“集滚协同”模式,用框架箱把新能源汽车装好,走集装箱通道,单车运输成本比传统滚装还低15%。这个路径目前已经服务马自达、奇瑞等品牌。也就是说,即使你现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滚装客户,只要你敢尝试,这条通道能为你提供不止一种出海方式。
出路在哪里?中国厂商怎么实际抓住商机?
我接触到的一些企业负责人,说到底,他们不缺信息,缺的是“怎么干”。那么我们来聊点具体的。
第一,主动切换出海口,倒推成本结构。比如在南京港启航后,原本从宁波或上海出海的企业开始试算从南京出货的总成本——不仅是运费,还包括车辆调度时间、码头等待时间、清关效率,甚至考虑“回程是否有货”这些细节。用物流模型倒推价格优势,是第一步。
第二,建立与港口、物流公司的协作链条。一个成功出海的产品,从接单到上船,是一整条链上的合作,不是单靠自己能完成。像南汽集团,在申报出口41辆名爵MG新能源车时,采用的是南京港“一体化通关”服务,配合金陵海关,全流程无断点,通关效率比传统口岸高出一截。企业如果能在出口规划初期就把口岸流程纳入生产与排单计划,节奏就能快起来。
第三,借展会和代理体系同步推进海外拓展。新航线开了,但货物到了港口,是否卖得出去是另一回事。有企业开始同步推进,在海外设立临时展示仓,同时与当地代理展开分销测试。比如某家新能源设备出口商,在“中远海运智慧”轮载货出埃及的同时,通过驻埃及客户的渠道把实物展示与运输计划绑定,做到了人未到货先销。
第四,提前规避航线依赖风险,制定备用通道。不能否认,过度依赖某一港口或航线也会成为企业未来的风险点。特别是在政策、天气、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面前,企业要未雨绸缪。南京港目前仍在首航探索期,建议企业在试水的同时,也保持至少一个以上的备选港口预案。
新航线来了,下一步看谁先走通
南京港这条滚装外贸新航线,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它为中国厂商打开了一道新的出口窗口,但谁能把这道窗真正变成通向海外的门,还要看每家企业的手脚反应速度。
出海,不再是几家头部大厂的专属。只要你愿意去算细账,愿意去打通链条,在长江边上就能把产品送出去。而在这个出口时间压缩、成本下探的时代,只要你早一步,优势就能积累成壁垒。
新航线来了,下一步看谁先走通。企业动手越早,市场回报越近。与其观望,不如起步。因为窗口一旦被挤满,再往前,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