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向突变:出口商“被请回饭桌”
4月底,沃尔玛发出紧急通知:恢复从中国发货,并明确表示新关税将由美国客户承担。此前还态度强硬要求供应商“自吞关税”的大卖们,这次纷纷妥协。[来源:腾讯新闻]
在宁波,一家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文具企业确认收到沃尔玛恢复发货的通知;义乌玩具商和潮州陶瓷厂也陆续接到相同信息。甚至在广交会上,多位出口商直接在展位上被“补发订单”。
这一转折背后,是美方库存告急的现实。洛杉矶港口来自中国的货轮下滑33%,玩具、灯饰、日用品供货不足,全美货架空置率已达30%。沃尔玛掌门人警告,供应再不恢复,将严重冲击摇摆州物价与大选选情。
不是“春天”,是下一轮淘汰赛
回流订单的确让人喘了口气,但它不是信号弹,更像是选拔赛的哨声。恢复发货≠全面回暖。
从反馈来看,大客户回归的是有价格优势、交期可控、服务在线的企业。比如潮州的陶瓷企业,只恢复了节庆类订单,常规产品依然被砍。低端、同质化严重的产线,仍未“入场”。
更关键的是,这批订单带着“附加试卷”回来:价格压力依旧,履约标准更高,供货弹性更强。简单说,能留下来的,不是便宜,而是靠谱。
把解法讲清楚:如何接得住回头订单?
对多数企业来说,现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而是——我能不能接得住?
结合行业公开资料与多位从业者分享,以下这几种“活法”,值得更多外贸工厂参考、照见自身。
1. “高性价比”不是“最低价”,而是“值得买”
过去很多企业习惯用“便宜”砸市场。但这次沃尔玛回头,并非“便宜买单”,而是“稳定、安全、合规”的全局考量。
比如温州一家做LED灯串的厂家,用防水防摔的新材料替代传统胶壳,虽然成本略高,但合格率翻倍,不良率低于1.2%。客户账算清了:省下的售后成本,比议价空间更值。
而义乌一家节庆商品厂商,开始在图纸上就介入设计,提前帮客户解决节日SKU更新难题——不是给价格,是给方案。这才是“高性价比”的升级版本。
2. 供应链速度决定客户忠诚度
你今天能出货,不代表明天还能出。特别是在客户“追补货”的时刻,比拼的是“谁能最快上架”。
宁波那家文具厂公开表示,他们在三个月内调整了生产节奏:原来“按月滚动下单”,现在变成“7天一评估、15天一调整”,全靠ERP+MRP系统联动排产。他们还预留20%的弹性产能应急,以应对沃尔玛的快速上架窗口。
另一家潮州陶瓷企业干脆反其道而行,设立了“节庆产品专线”,只做Halloween和Christmas主题,一年两拨集中打。这样一来,从工艺模具、外包装到备货节奏,都更聚焦,速度自然快。
3. 响应快,沟通通,才有资格被信任
越来越多工厂开始意识到,今天抢客户,不只拼产品,更拼“谁能第一时间理解客户焦虑”。
例如有家灯饰厂,把Whatsapp与ERP绑定,只要客户那边有变动,业务、工艺、排产、物流部门全线同步,不靠“微信截图”了。还有家服装出口企业,直接聘用菲律宾客服外包团队,做24小时在线响应,成功拿下美国买家一个600万美金的返单。
还有义乌商户聂自勤,她虽然没有用什么高科技系统,但每天坚持8点准时开店,专挑美国时间深夜直播。靠着这份“笨办法”,她反倒成了客户口中的“最靠谱供货商”。
4. 会谈价格,更要会做品牌
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不能总靠“人家找我、我等报价”这种被动打法。
比如山东一个做厨房小电器的出口厂,近一年做了一款面向墨西哥市场的迷你电饭煲,不靠平台、不靠展会,就靠TikTok账号做种草,月出货4000台。他们在评论区与买家互动、收集痛点,甚至开发出了适配当地电压的快煮版本。
这类“轻品牌”打法,虽然不像传统OEM大单量那样爆发,但胜在自主节奏、议价主动,甚至能倒逼客户做整合采购。一个出口老板坦言:“谁说只有客户能给我下单,我不能给他们制造需求?”
写在最后:风还在变,手要动起来
沃尔玛这波“回头”,本质上是一场现实主义下的折返跑。
客户要货,但不是谁都能给。能留下的,是那些成本控制、反应速度、服务能力、差异化竞争都有底牌的企业。没有这些,只能吃一波红利,很快又被替换。
今天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也是逼我们问自己:我还能靠价格撑多久?我对客户有无不可替代的价值?我有没有备用市场和替代方案?
别等下一次动荡再思考这些。
趁现在,备好自己的“第二条腿”,才能在风停时,继续跑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