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升级,一条新的北美货运通道正在成形
根据新华社等公开报道,墨西哥政府正在加速推进太平洋沿岸港口建设,尤其是西部的曼萨尼约港和拉萨罗卡德纳斯港。前者为墨西哥第一大集装箱港口,2023年吞吐量突破321万标准箱;后者则在2023年增长约19%,达到260万标准箱。这不仅是墨西哥对亚太贸易的战略动作,也被解读为墨方在强化与中国的双边经贸联系。
与此同时,中墨贸易数据也在印证这一趋势。2023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稳居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墨西哥正成为连接南美和北美市场的“锚点”。
一边是新机会,一边是老难题
港口的扩建,确实提升了“通”的能力,但是否意味着外贸人就能轻松入场?未必。
从利好角度看,港口通畅直接利于机械设备、汽配、大件家居等重货类目,尤其是走原来美西路线困难、成本剧烈波动的产品,更是迎来新出海口。一位做环保设备的宁波工厂老板说,最近1年,他们走墨西哥拉萨罗卡德纳斯港的频率已经高于走洛杉矶港。
但墨西哥作为美墨加协议(USMCA)成员国,政策上始终受美国牵制。一旦中美博弈继续升温,中国产品在墨西哥能否获得公平待遇、是否会受到政治影响,始终是个“看不清的变量”。
更现实的,是执行成本。业内说法称,墨西哥“通关靠人脉,派货靠关系”。从海关流程、合同认证到仓储报关,哪一步都绕不开“熟人牵线”,更别提语言文化差异和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这些对大厂而言是额外预算,对小厂而言却可能是直接“劝退”。
企业该怎么走?3种现实解法,3种落地路径
从一线卖家与业内交流来看,已经有部分企业摸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我们选取了3种常见方式,适合不同阶段、不同体量的中国企业参考。
第一种:自建中转仓 + 小团队落地运营
这种方式适合已经有一定墨西哥客户基础的出口商,特别是具备稳定SKU和可控库存的品类。
例如浙江慈溪一家做商用风扇的企业,今年在瓜达拉哈拉租下200平米的仓库,先走试水型铺货策略:月均发3个柜至墨西哥,仓内配1名中文主管+1名本地西语客服,处理清关、分拣和售后问题。成本虽然增加,但他们发现,当地客户回购率更高,付款周期也更快,值得用中转仓来换本地信任。
第二种:找本地分销商 + 提供ODM/OEM开发
如果不具备落地能力,可以反过来,让“客户本地化”——即利用墨西哥本地分销商或进口商作为落地通道。
台州某模具企业就是这样操作:他们通过广州展会认识墨西哥客户,客户要求定制开发一套模具,用于当地一个汽车配件项目。双方签署ODM协议,由客户负责在墨西哥的进口与终端销售。该企业只负责交付样品和图纸制作,既降低了落地风险,又能长期绑定订单。
第三种:依托华人代理 + 利用“人脉物流链”
这是当前最普遍、也是最接地气的方式。大量中小工厂选择借助在墨西哥做贸易的华人资源,通过“报关+清关+退税+送货”一条龙代理,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案例中提到,山东一家做铝梯的小工厂,就是通过在墨西哥瓜纳华托的华人朋友对接到了建材连锁超市,再通过这位朋友合作的本地物流公司完成货物分销。目前这条线已经跑通,年出货超过500万元人民币。他们老板坦言:“我们做产品可以,但讲西班牙语、搞清墨西哥报税流程,真搞不来。”
在实际操作中,这类华人链条成为中小企业最核心的依托,也是一种现实主义下的路径选择。
市场机会确实存在,但不适合幻想“轻松赚快钱”
墨西哥港口扩建本身是正向信号,也反映出当地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在加强。但这条“绕行北美”的路线绝不是简单的替代路线,也不是短期套利的捷径。
它适合的,是那些愿意做长期市场准备、能接受周期波动、愿意与本地人慢慢磨合的企业。
如果你的产品属于大件、交付稳定、利润有空间,值得试着打通墨西哥港口的通路。如果你的优势是设计能力、客户定制开发能力,也可借此机会绑定当地分销资源。
但如果只是想用“墨西哥身份”贴牌、转道出口美国,以为可以快速“洗产地”、避美关税,这种打法已经越来越难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