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暴正在逼近海面。
2025年4月30日,美国国会重新提交了《美国船舶法案》2.0(SHIPS for America Act)。从表面看,它是一次“重振美国船队”的立法;但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关乎成本、交期乃至客户关系的实战考验。[来源:信德海事网]
从第五年开始,该法案要求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货物中,必须逐步提高“美制船运输比例”;不合规就罚款,数额甚至超过中外船运价差。此外,中国建造的船舶、在华下单的非中资船东都将被收取高达每吨5美元的惩罚性港口费用。而一旦美国船只在中国维修,还需缴纳高达200%的进口关税。
说白了,美方是要让“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变得又贵又麻烦。
利好?未必。利空?也不尽然。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准备好了没。
这项法案,不仅是对中国造船和海运体系的打击,也对所有依赖海运出口美国的企业提出了现实挑战。对于从深圳发电子产品的、从泉州发鞋的、从广东中山发家具的商人来说,未来的货,怎么发?会更贵吗?会变慢吗?客户会跑吗?这些都不是假设。
一个消费电子制造商的例子最具代表性。这家企业原本80%的货走中国造船、挂非美旗的船,成本低、时效快。现在,他们已经与美国一家小型船运公司签下5年协议,未来10%的美线货改走“美制船”。虽然单票运价贵了三成,但换来的是“规避罚款、锁定运力”的长期安全感。
还有一家跨境电商平台,测试了用美制船发货到美西仓库的方案,主要是发单价高的蓝牙耳机、3C设备。平台数据显示,物流成本涨了25%,但通过提高定价和压缩其他环节成本,依然能控制毛利率。负责人私下说:“成本其实是可以算清楚的,怕的是政策突然变,临时改航线就麻烦了”。
这些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实打实的操作。
我们的出路,不在宏大叙事里,而藏在那四件事里。
第一件事,是尽快签下长期运输协议。
这不是喊口号,而是用合同锁定未来。当前市场对美航线整体偏空,但有能力承接美制船运输的航司很少,未来或会形成“船少价高”的局面。如果你的货走量大、走期稳,建议立刻与美籍或美旗船公司谈中长期协议。广东某电子制造商就明确表示,已锁定2025-2027年10%订单走美旗船,只为提前符合规定,规避高额罚款。
第二件事,是调整客户结构与区域市场。
有企业开始压缩对美市场的依赖,转而重点经营拉美和东南亚市场,尤其是墨西哥和印尼。这些地区对交期要求没那么死板,港口政策也相对宽松。一位做家具的外贸老板说,他们已经在胡志明市建立转运仓,将部分货绕道发墨西哥,海运成本略增,但整体交期与美国直发持平,风险反而更小。
第三件事,是优化库存与交付节奏。
不少服装和鞋类出口商选择提高美国本地库存比例。深圳一家鞋厂与客户联合出资,租下洛杉矶仓库半年,按季度集中发货。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仓租和现金流压力,但从长远看,能降低航运不确定带来的损失。
第四件事,是重新评估物流结构。
比如是否有必要与几个稳定客户共同出货、拼柜?是否可以通过越南转船?是否能跟有美制船运力的航司共建固定航线?某航运企业已将老旧中国造船出售给东南亚企业,同时投建3艘美国标准新船,预计3年内降低港口费用40%。这是重资产玩家的做法,但它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合规成本在上升,谁能适应谁就活下去。
这一轮,美国立法确实“打得狠”。但企业不是没法活,而是要换个活法。
美国政客的算盘很清楚,是要通过制度性壁垒“人为制造”一个美制船市场。可他们忘了,市场的效率来自于成本逻辑。一边喊振兴船队,一边还没造出足够的船来;一边推本土运力,一边又不得不放行“过渡船”。这说明它本身的实施空间仍有博弈余地。
对中国企业来说,当下正是考验经营韧性与策略判断的阶段。
不是每一家都能造船,也不是每一家都能设海外仓。但每一家都有机会,在客户沟通、供应链重构、定价策略上做出及时调整。这一轮海上的风暴过后,活下来的,或许就是下一轮周期的收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