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18:05:56
美单急但关税高,中国厂商如何“绕道”?

一、美国库存将告急,补货潮涌来

2025年4月中下旬起,美国多个港口出现“爆柜”前兆。据公开信息,美国家居、日用品、服装、运动器材等类目的库存水平持续下滑,甚至沃尔玛、塔吉特、家得宝等大型零售商已主动联系中国供应商,要求加快出货进度,愿意承担部分因关税上涨而带来的成本。[来源:中华网]

在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背景下,特朗普团队提出可能加征高达145%的附加关税。对大品牌客户来说,这可能是财报上的“数字游戏”,但对有些中国工厂而言,已是生死线的考验。

与此同时,大量跨太平洋航线面临舱位紧张、临时停航的困境,一边是客户急催货,一边是运力卡脖子。在这样的夹缝中,企业开始寻找出路,而“转运”“绕道”成了朋友圈热议的关键词。

二、订单重启背后的压力与机会并存

从产业面来看,此轮美国补货潮并不等于“回暖周期”。更像是疫情与贸易战双重影响下的一次系统性库存修复。企业的好消息是——订单真的回来了,而且有不少客户愿意预付定金、接受价格上调。

但不确定性也如影随形。一个业内广泛讨论的典型是:宁波一家主营塑料储物箱出口的工厂,客户来自美西大卖场。4月中旬突然接到客户指示——5月要补两柜货,但强调需尽快出货,不惜从多地转运入境。原因是客户判断:6月关税政策可能再收紧,必须在时限内完成补仓。

这类单子看似香,但“落地”时,厂商面对的是:运费上涨20%、交期缩短7天、港口提柜延迟超48小时……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三、出货“绕道”方案:谁动得早,谁吃红利

结合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的分享,我们整理出几种当前企业较为集中的“绕道”操作路径:

第一种:墨西哥转运

这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方式。一位江苏做鞋的老板分享,他们客户把货直接发往墨西哥,然后以第三方清关方式进美国。“价格高一些,但至少能走,客户愿意配合文件,也给我们压力少了很多。”据测算,通过墨西哥中转的成本,比直接进美贵约12%-15%,但能避开部分关税敏感品类,且在时效上比加拿大快一周左右。

第二种:加拿大中转+北美清关

适用于家具、大件电器等体积大但频次低的品类。有行业分析称,加拿大港口目前压力不算大,适合走批量货,尤其是有境外仓配套的品牌型客户。有企业分享他们将货分批发至温哥华、再通过铁路送往美国西部,虽然多了一段陆运,但整体时效仍能控制在25天以内。

第三种:香港离岸拼柜+虚拟交货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订单、电商客户。东莞一位做电子配件的老板分享,他们采取“客户先付款锁仓+香港起运+境外代收”的方式,在平台上标注为“离岸自提”,规避了部分敏感清关要求,虽利润略降,但胜在资金回笼快,风险小。

这些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项庄舞剑,意在出货”。绕的不是路线,是信任、时间和规则之间的缝隙。企业要下这步棋,除了算得过账,更得管得住流程、协得了客户。

四、现实建议:利润之外,先保交付与现金流

“这不是一个可以靠等的阶段。”这是不少工厂老板的共识。

在我们整理的行业信息里,有一位做家居出海的工厂主这样说:“我们不是等单来,而是要判断哪种单该接、哪种单该让。高税+高运费+高风险,这时候谁接得准,谁就能抢得住窗口。”

这里有几个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1.运价锁定机制很关键。至少要与货代确认30天内固定费率,避免“出货当天涨价、利润立马被吃掉”的情况。

2.客户“急”并非全是机会,有时是他们的“库存策略使然”。要核对客户所在行业、库存周期以及目标上架时间,判断对方是真补货,还是防备。

3.对现金流的掌控力,要优先于利润率。有同行坦言,这一波抢单潮,交了几十万的运费,回款却一拖再拖。“先出货、后收款”的老习惯,成了自己埋的雷。

有的企业开始尝试与客户签署阶段结款协议,也有的转向小B端客户,以减轻单一大客户的压仓压力。关键是认清这一波“抢单潮”是战术机会,不是结构性复苏。

结语:这不是春天,是低温下的一次短跑

在这个动荡的时间点,“绕道”并非光鲜的故事,而是一种不得不做的生意策略。

它考验企业的反应速度、执行能力和对市场节奏的精准判断。不是每个厂都能绕得开,也不是每个单都值得接。但如果能够从中跑出一条可控、可复制的路径,至少在当下的灰色周期里,多了一份选择权。

说到底,出口不是看谁最聪明,而是看谁扛得住、跑得快、能止损。对企业来说,别指望风会一直向东吹,找到风口的入口,撑住下一个出口,才是真的出路。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