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18:07:05
面对美汽车配件补偿新政,中国出口商怎么应对?

一场不彻底的“补偿”

5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公告,决定继续维持对中国进口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关税,并同时实施一项补偿性措施:给予本土汽车生产企业最多3.75%的税收补贴,用于抵消25%的高额关税压力。[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文本上看,这是对美国产车企的一次“伤口敷药”式保护,却并未触及外贸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关税仍在,订单在哪里?

此举,既没有实质性减轻中国汽配企业的出口压力,也未对国际供应链的失衡做出修正。相反,对那些依赖美系车企的中国汽配厂来说,风险在继续酝酿。

这场补偿,对外贸企业意味着什么?

第一,关税并未取消,痛点还在传导。
此次补贴的适用对象是美本土汽车制造企业,而不是采购中国汽配的整车企业或中国供应商本身。业内判断,这类补贴存在“中美厂商博弈中的结构性不对称”——换句话说,政策扶持了买家,却没有减轻卖家的痛。

第二,汽配订单大概率将再次分化。
结合公开报道和行业从业者的交流,当前已有多个省市出口汽配企业反馈,“订单没有明显反弹,有的客户甚至还在压价谈降税前的价格”。一些橡胶件、铸件类的工厂表示,今年以来对美订单同比下降了30%-50%,而最新这项补贴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客户下单情绪。

第三,真正的风险,是政策不确定性。
据USTR公告,该补贴机制实施期为一年,后续“是否延期”将视执行效果和产业反馈决定,存在政策反复可能性。更何况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贸易政策本就容易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对中国出口商而言,不确定的风险远比明确的坏消息更让人焦虑。

怎么活?不是等订单,而是换打法

结合公开报道与行业从业者的分享,我们梳理了一些外贸工厂在“关税不降、补贴不明”的环境下,寻找出路的真实做法。他们的故事,带着汗水的温度,也带着现实的棱角。

江苏常州一家铸件厂的老板早在去年9月就嗅到了不对劲的味道。“那时候客户说年底前不再追加订单,我就知道,出事了。”他没等政策落地,果断做了决策——把原本给美国整车厂供货的产能,慢慢转去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几个客户。墨西哥客户虽然一开始压价压得厉害,但他说:“起码人家是认真要货,谈得下来。”

类似的调整,也出现在山东滨州。一家做刹车片和悬挂系统的小工厂,今年3月第一次组团去了马来西亚国际汽配展。回来不到两周,就敲定了两笔试单,金额虽然不大,但对这家20来人的厂来说,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信号。负责人说:“美国那边你根本不知道补贴啥时候来、谁能拿到,我们干脆不等了,马来、印尼这些地方客户少但能成单。”

还有厂子干脆转了方向。深圳一位汽配出口商,过去几年给福特配套车灯和车载电子配件。今年,他把一款库存件改了结构和包装,搭了个独立站,用TikTok引流销售,只用了半年时间,每月订单量突破1000单。他说:“做C端你别想着挣大钱,但收款快、客户稳定、还能主动打广告,起码不用靠别人决定你死活。”

这些新渠道,也正从欧美一线市场下沉到拉美、东欧、甚至非洲。像Temu、TikTok Shop这种平台上,来自中国的汽配小件开始稳定出货。品牌不重要,品质过得去、价格好说话,是这些市场用户的第一标准。而对中国工厂来说,这正是他们擅长的。

不是躲避关税,而是寻找一条更可控的增长曲线

美国这次的“补偿”新政,其实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出口企业的单一依赖,也照见了结构调整的必要。

我们当然记得,美系订单曾是许多工厂账上的现金奶牛。但政策的反复、市场的不确定,正把企业推向一个“不能只靠过去”的节点。

怎么应对,不是问“美国那边会不会松口”,而是问“我还能不能开辟第二条收入线”。客户结构怎么调,产品线怎么切,渠道怎么换打法,这些才是手里能抓住的确定性。

订单这东西,从来都是谈出来、试出来、熬出来的。产业不会因一次风吹草动就垮掉,但它也不会等着谁来拯救。真正能让企业活下去的,不是政策,不是运气,而是那些不断试错、持续自救的动作。

汽配出口的路远,但不是没路。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画地图了。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