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春天,东北冷链车队穿越黑土地,一路将苹果、胡萝卜、洋葱送进了俄罗斯。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今年前两个月,经绥芬河口岸出口的果蔬同比增长111.7%,成为“国门”贸易的新亮点之一。[来源:中国经济网]
黑龙江的农产品、山东的洋葱、河北的甘蓝,搭上绥芬河高效通关的便车,一波波冲向广袤的俄罗斯市场。口岸现场作业时间压缩到“小时级”,企业通关效率明显提升。
这一切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出口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汇兑风险、结算不确定性和地缘局势的长期不确定。站在实务角度来看,“怎么把果蔬送出去”不再是第一问题,“怎么稳着试水、不踩坑”才是企业真正关心的。
果蔬激增背后,利好与隐忧并存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信号。
对中国果蔬出口商来说,俄罗斯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大市场”:购买力强,对中国产果蔬接受度高,而且近年来西方制裁让中国商品在俄罗斯更具性价比优势。
但冷静下来,从业者要面对的是另一套现实题。
公开资料显示,俄罗斯客户付款周期普遍较长,汇款流程复杂,有时一个汇款要经历两个中转行才能到账,且还需通过本地银行审查。此外,卢布在过去一年内大幅贬值,结汇存在价格波动风险,不少出口商干脆选择了人民币结算,但也必须承担俄方换汇的汇损。
在“行业交流群”中,有同行吐槽道:“货到了,人也满意,就是等不到钱。”更现实的问题是,俄乌冲突尚未平息,如果口岸政策随局势调整,可能出现突然断线、账货两空的极端情况。
分批出货、小单试探,才是务实之选
结合公开报道与行业从业者的分享,我们梳理了一些企业在出口俄罗斯果蔬时“试水不踩雷”的真实路径。它们没有盲目冲量,而是凭着一手摸爬滚打的经验,走出了各自的试探路线。
在山东寿光,一位做冷藏水果出口的老板老马,把第一批苹果订单控制在8吨以内。他说,“不敢多发,先看看客户靠不靠谱。”这批货走的是绥芬河,老马选择全程使用中国牌照的冷链车——不用中转、不走俄车、不换司机,“出了事也能拉回来,心里有底。”这批货到俄境用了不到48小时,客户收货满意,但款项到账整整拖了15天。“还好只试了8吨,不然资金全压住了。”
吉林通榆的胡萝卜厂老板刘洋,则是采取“滚动发货”策略。他把30吨的订单分成三批,每隔十天发一车,每次都等俄方签收、反馈货况、支付首笔款后,才启动下一批。“这就像过河搭桥,一步一踩稳。”他说。确实,这样的节奏拉长了周转周期,但刘洋的团队心里踏实。“小厂不敢赌,只能稳。”
还有一些企业则选择了“挂靠拼柜”的模式。在绥芬河的口岸操作区,一家边贸公司组织了来自河北、辽宁、黑龙江的四五家果蔬厂,共同拼装一辆冷链车。每家出货不超过3吨,统一报关、统一发运、统一收汇。“利润确实薄点,但新手上路,不熟俄方套路,这种方式省心很多。”一位第一次出货的豆角厂老板分享说。
在辽宁锦州,有家干果厂老板张强走了一条更“新潮”的路。他把果干打成100克小包装,在TikTok上做投流广告,链接直接跳到俄语私信。他说:“我们测了五个SKU,小包装红枣居然每周能跑50单。”张强用EMS走邮政小包,周期是慢了点,但好在成本低、风险小,也积累了一批俄语客户。
还有更大胆的尝试。沈阳一位商家尝试“直播批发”,用国内短视频平台开通俄区账号,直播现场展示自家胡萝卜从地里挖出来、分级包装、打冷链车封条,全程可视化。直播那晚,他连线了三位俄方批发客户,边看边谈价,最终敲定一笔20吨订单。虽然这类模式目前还不成规模,但他坚信:“有些客户愿意看到过程,才敢下单。”
这些做法没有哪一种一定成功,但它们背后共同的逻辑是——不贪快,不押重仓,用分批、小单、实时反馈、低成本验证的方式,一点点打开俄罗斯市场的大门。
不求快求稳,才是中俄生意的底层逻辑
果蔬出口不同于标准化工业品。它的时效、保鲜、付款方式、客户黏性,任何一环出错就可能全盘皆输。
当前俄罗斯市场看似火热,但变数仍多。汇兑机制尚不完全成熟,结算时效常有延迟;中俄政治关系虽紧密,但口岸受限的历史并不遥远。企业必须在扩张和风控之间找到平衡。一味追求订单规模,反而容易在系统性风险中重伤。
更重要的是,不要轻信“这单你先发货,钱马上到账”这种承诺;也不要被同行“某某一车赚了6万”的段子刺激盲目冲动。越是风口上的机会,越要冷静拆解背后的机制。
把俄罗斯市场当作一个可以长期耕耘的方向,而不是一次性的投机出口通道,是企业当前更需要的思维方式。
分批发货、小单试水、多渠道验证、控损稳收,是眼下最值得推行的操作逻辑。在这个不确定性愈发常态化的时代,真正站得住的企业,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会控制节奏的。
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清醒的判断与稳健的执行。愿更多外贸人,在奔跑中保持判断,在试水中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