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港南沙港区在4月底正式开通首条直航南美西海岸的集装箱航线。该航线由中远海运投放11艘10062TEU级别船舶,连接秘鲁的钱凯港、墨西哥曼萨尼约港、智利圣安东尼奥港等关键节点,为“广货出海”打开了新的物流通道。
据公开报道,这条WSA3航线的开通,将广州至秘鲁的航程从近30天压缩至23天,物流成本最多可下降20%。与此同时,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也已建成启用,三座冷库总库容达22.7万吨,标配一站式冷链查验系统,能同步保障农产品、水产等生鲜货物的出口效率。
广州港方面表示,该航线落地后,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家具、家电、电子、玩具等制造出口产业,同时为拉美地区提供更快的通道进入中国市场。
利好之外,哪些企业最能吃到“第一口螃蟹”?
直航航线是物流基础设施中的“加速带”。对习惯通过深圳、香港中转再去南美的出口企业而言,这条“直达车”无疑意味着更低成本和更短时间。尤其是家电、家居、电子、玩具这些货值适中、时效敏感的标准工业品,是最先能受益的一批。
从广州白云的两家小家电厂了解到,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把样品寄到了秘鲁利马和墨西哥城的老客户手上。“23天能到,比之前深圳转曼谷再出南美,至少快了一周。”某白牌电饭煲厂负责人在行业交流群里说道,“客户说以后干脆都从广州走。”
另一方面,冷链保障的同步上线,也给了食品类企业一个全新选项。根据从业者反馈,一家佛山做冷冻鸡爪的出口公司,正在研究是否在南沙租用短期冷库、试跑一票“中拉冷链生意”。“以前怕查验环节断温,现在一条龙了,可以试试低温肉类出口智利。”他说。
不过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快跑”。广州番禺一家做塑料原材料出口的老板坦言,新航线开通后他更担心的是“运价和舱位的短期不确定”,“开头总是乱一阵的,除非你的客户逼着你走快的。”他说他打算先观察一个月,再考虑切换航线。
选品快跑的关键,是“高频刚需+标准体积”
结合公开报道与行业从业者的分享,我们梳理了一些企业快速布局新航线时的选品思路。
首先要避免“大件难配”的尴尬。南沙港虽然设施先进,但新航线初期舱位有限,像电动床、整套家具这类体积大、堆码难的品类并不适合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反倒是那些尺寸稳定、订单标准化的品类,比如空气炸锅、小音箱、塑料玩具、宠物用品,反应速度更快、拼箱更容易。
其次是高频刚需、季节强的商品。如广州某做雨衣和橡胶靴的工厂,在航线通告发布当晚,就紧急联系墨西哥客户,希望赶上当地6月雨季出货。“快一个星期就能多卖一个月”,这类时令消费品,对时效的敏感度极高,直航对他们来说是提单转化的关键。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留意,广州黄埔一位做电动滑板车的工厂,在南沙航线公布后接到智利客户的样品需求——对方的逻辑很简单,南美年轻消费者爱好“快、酷、省”,而这条航线让这种“电动玩具”更容易第一时间送到终端门店。
怎么选品之外,更要想清楚怎么出单
对于企业来说,选品只是第一步,真正能跑起来的是“市场落地的节奏感”。
一位佛山灯具出口商的做法是这样的:南沙航线通了之后,他马上让美洲区的业务员用WhatsApp轮流联系过去有询盘但未成交的客户,附上“运费可比原来节省20%”的文案,对话率比前一周翻了一倍。“客户就是这么现实,便宜快一点,他们就会重新考虑。”
还有一家做榨汁机的小厂,用拼多多国际站结合TikTok投放,把“广州直航南美”这个物流优势写进广告标题,主打“23天到货,无需香港中转”,投放智利地区,曝光率提升了30%。“平台的逻辑其实就和拼多多国内一样,只要能抢到早期流量红利,就能带起复购。”这家工厂负责人说。
有业内说法指出,想真正吃到这条新航线的红利,得把“选品、渠道、交付、客服”连成一条链条,不能只是仓库发货位置的转移。“说白了不是走哪个港口的事,而是客户凭什么选你。”这话虽然现实,但点得很透。
结语:快速切入,比等稳定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新航线带来的并不仅是一个港口的变化,而是市场机会的重新洗牌。谁先压下成本,谁先把交期变成优势,谁就能借此突围。
市场不会等所有人都准备好才开始运转。也许南沙的冷链系统还不够完善,也许未来舱位依旧紧张、运价还会浮动,但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航线开通,都是企业重新分配出口资源的窗口期。
与其等着运价明朗,不如试着跑第一单。新航线会有新机会,先跑的人,总归多一层赢的概率。